近年来,随着泉港打造多元并举的“143”产业新格局加快,一大批石化、粮油、物流等主导产业人才集聚泉港。为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加快泉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该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从优化用人环境、激励自主育才和实施政策留才等方面入手,发挥人才要素推动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为泉港建设绿色石化港口新城“升级版”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产业引才 优化用人环境
在泉港石化研究院,来自河南的杜鹏飞博士正和他的团队抓紧研发一种阻燃聚氨酯材料。作为泉港石化研究院引进的第一批高分子材料技术人才,杜博士前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而是将泉港作为自己事业的新起点。“当地政府多项颇具诚意的人才扶持政策和产业集群搭建起的科研技术服务平台,是吸引我到这里工作的主要因素。”杜鹏飞介绍说,他的团队现在负责当地两家企业的技术支持,自己的科研成果也能直接到挂钩企业的车间里进行中试和生产,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城以才立,业以才兴。建设绿色石化港口新城升级版,推进泉港“二次创业”,离不开人才引进和智力支持。为此,泉港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制定出台《泉港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政策措施和人才发展目标任务,不断加大人才政策制定、机制创新和经费投入力度等。不断完善的人才发展环境,正吸引着一批像杜鹏飞这样的专家学者和高层次人才入驻泉港开展科研工作,引领中小企业创新升级、发展壮大。
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泉港探索建立企地各类专业人才信息库,持续推进石化专才、优秀企业家等十大“重点人才工程”,实现企地人才资源信息共享。该区通过开设泉港人才信息网,定期发布专家和优秀人才的基本信息和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此外,泉港通过实施企地联席会机制,整合优化地方和企业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资源组建专家服务团,为中下游企业及时提供技术方面服务,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机制化运作。
政府买单 激励自主育才
“娴熟的操作离不开区里组织的挖掘机技能培训和平时工作中经验的积累。”日前,在泉港区首届挖掘机技能竞赛活动现场,技术工人小郑开着挖掘机将球稳稳地投入到篮筐中,精彩的表现引来热烈的掌声阵阵。当天,由泉港区人社局、总工会、团区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泉港区首届挖掘机司机技能竞赛吸引了当地30余名机械工人踊跃参与。
同样的踊跃参与场面发生在泉州明恒纺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该公司组织220多名员工开展纺织生产技能培训,公司综合部经理陈乐平告诉笔者,这批员工经过10天的技能培训并取得资格认定后,人均700元的培训经费全部由政府买单,补贴给企业。
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深入企业的岗位技能培训,这些做法只是泉港放大人才效应、激励企业自主育才的一个缩影。以石化产业人才培育为例,该区实施石化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石化专才”培养工程,举办首届石化产业人才高级研修班,集中组织35名区内石化企业专业人才到中国石油大学培训研修,邀请国内石化产业专家学者为学员开展专题培训,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的形式,培育一批学术技术水平领先的石化专业优秀人才。
泉港坚持“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理念,紧盯产业规划、项目进度引才育才。为此,该区深入实施“百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组织泉港本地企业家和经济管理干部百余人到清华大学开展3期“经营管理创新与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管理人才。该区并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方式,联合福建化工学校、金浦集团开设人才定向委培班,培养石化专业紧缺人才;筹建清华大学化工系泉港实践基地,邀请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研究生到该区重点石化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产业人才队伍素质。
政策引领 多举措留才
“泉港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以能生活在这里而骄傲,为家乡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自豪。”6月11日晚,在泉港区举办的“新泉港青年优秀人才”颁奖晚会上,来自河北省武强县的孙万里道出了很多“新泉港人”的心声。现任泉港峰尾边防派出所政治教导员的孙万里,自2001年因工作需要被部队安排到泉港,从一名普通的边防干事做起。十四年来他和无数的新泉港人一样,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奋战在各自行业,在泉港成家立业,为建设美丽泉港“添砖加瓦”。
为更好地留下人才、用好人才,泉港致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先后制定出台“新泉港人”、优秀和紧缺人才引进、石化产业人才聚集计划、人才公寓、自主知识产权规定等25份政策文件,对优秀人才给予津贴补贴、住房保障和创业扶持等,并为人才重点项目提供企业“三税”补助、人才个税奖励等16条优惠措施,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供更完善的政策体系保障。
安居才能乐业。为增强外来人口对泉港的认同感、归属感,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该区首期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设人才公寓,现已建成人才公寓90套,并对首次租住人才公寓对象免收前三年租金。享受该政策福利的除符合《泉港区优秀人才认定标准》规定的两院院士等优秀人才外,还包括紧缺亟须专业的“985工程”、“211工程”本科毕业和纳税额200万元以上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优秀技术骨干。此外,该区还建立区领导挂钩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度,全区处级领导干部分别挂钩联系31名区内高层次人才,及时关心和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