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

《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咱厝晋江人才工作

 2019年12月27日,《中国组织人事报》以《福建晋江 给实体经济注入“智动力”》为题报道了晋江人才工作。

原文如下

  城市名片: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东北连泉州湾,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是历史名城、著名侨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总结提出的“晋江经验”成为晋江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19届位居全国前10,综合经济实力连续26年位居福建省县域首位,用福建省1/200的土地创造了1/16的GDP。

晋江重视给人才搭平台,建载体,放手让人才干事创业。图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生产部主管熊小平在生产车间检查设备。

  这是一个海边小城,却是经济富足与品牌云集之地,安踏、特步、361°、七匹狼……众多耳熟能详的品牌均由此出发,遍布世界。

  福建晋江,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市的县域板块龙头。多年来,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砥砺奋进、全面发展,已成为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晋江咬定实体经济,发力产业转型升级,将人才支撑打造为有力引擎。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人才“港湾计划”,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生态链,大力激发人才活力。

  咬定实体经济

  人才下沉一线产业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实体经济在晋江蓬勃发展,推动乡村快速进入工业化阶段。在“晋江经验”指引下,多年来,晋江牢牢守好实体经济这个“传家宝”,每到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及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鼓励企业坚守实业。2005年出台首部专项针对传统企业转型发展的政策——鼓励品牌立市,安踏集团因此获得上市扶持资金。在政策鼓舞下,晋江的民营企业紧盯实业不松劲,投身实业链条各个环节,“中国伞都”“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陶瓷重镇”等多个“国字号”区域产业品牌,相继落户晋江。

  为了更好发挥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晋江创新市镇“大人才”机制,将人才工作、科创工作向镇街一级延伸扩展,推行镇级“党建(人才)+经济(企业)+科技+商协会”协同运行机制,打造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链接人才、技术、信息,让各类人才真正落到基层,下沉到一线产业当中,为民营企业注入创新动力。

  “千年瓷都”磁灶镇率先在全市建立以陶瓷产业为主,多产业协同联动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名奇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培君没想到,有一天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渠道。“陶瓷相对其他行业,在大数据支持上比较落后,借力平台,我们接触到了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为瓷器大数据系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对接智库、人才,降低了我们获取资源的成本,少走了很多弯路。”

  经济重镇、文化古镇安海镇也经历着类似的变化。安海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成后,以人才及科创为重要抓手,围绕装备制造、制革、食品、玩具等主要产业,重点关注核心科创问题,协同其他产业,打造产业新生态,推动安海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品牌附加值转型,化解了多元产业“成长的烦恼”。

  搭建科研平台

  产业留人聚才

  在晋江百宏公司,年产33万吨差别化化学纤维5期项目已实现全部投产,生产效率提升20%,节约人工30%。这个自动化生产车间的落地与在晋江的众多“国字号”“中字号”科研平台密不可分。

  扎根于晋江的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与晋江企业、产业合作紧密,已落地的项目达100多个。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制造伺服电机成功进入晋江本地制造企业,打破曾经伺服电机完全依靠国外进口的困局。

  “我们现有科研团队15个,各类科研人员200多人,是‘智能制造’领域整建制、成体系的科研‘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所长、党总支书记刘海舟介绍,目前,装备所中在晋江买房的就有50多人,还有科研骨干将自己的家人也接到晋江,落地生根。“产业留人让人才的价值得到了发挥,不仅收获了个人财富,也收获了事业。先来者的示范效应成了‘活招牌’,预计今年人才总数将突破300人。”

  晋江积极推进各类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使平台载体成为优秀人才的吸附剂、自主创新的活性剂、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全市先后建成创意创业创新园、高校科教园等创新载体,先后引进中科院、哈工大、中皮院等8家“国字号”科研机构,中皮院、中纺院、中食院等晋江分支机构先后与晋江制造企业合作实施超百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每年策划举办多场产学研技术对接活动,推动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与本地企业对接转化。中纺院海西院针对“拉链起拱”这一行业世界性重大技术难题攻关,仅该项目的成功落地,就为晋江拉链产业新增产值2亿元以上。

  目前晋江已建成纺织服装、制鞋等千亿和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装备制造、化纤等百亿产业集群。产业的集聚推动了人才的集聚,近两年,晋江共引进落地45个符合产业导向、占领产业前沿的创业团队和项目,先后聚集394名省级高层次人才、超200名博士,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做优人才生态链

  心无旁骛做实业

  “三创园的环境安静,配套齐全,我们能专注做好硬盘产品,实现飞跃性进展。”来自台湾的林世昌,2017年与晋江结缘。

  林世昌团队拿下晋江高层次人才海峡计划二类扶持资助,取得300万元的启动资金,去年,他及团队创办的云晋智能科技落地三创园创客大街,目前团队研发生产的高效能内存等产品已试水市场,反响良好。

  低租金的办公楼、免费Wifi和空调、路演大厅、咖啡吧……这是三创园的“标配”。“硬件给力、‘软环境’也很优,这里的人们志同道合,真是理想的创客空间。”这里聚集了一群和林世昌一样的“造梦者”,他们在夜晚挑灯奋战,晨起彼此问候,在创业者沙龙侃侃而谈,小聚时的一壶清茶、一匙咖啡,篮球场上挥洒的汗水……每一帧画面,都是创客故事的生动注脚。

  就像一颗种子,只有在环境适宜的地方,才能茁壮成长。做优人才生态链条,是晋江这两年发力的“重点课题”。

  从提升城市、创新、人文“三大环境”着手,晋江策划了105个人才生态链条提升项目,加快集聚优秀人才,让人才心无旁骛投身创新创业。市财政设立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及5亿元政府产业创投引导基金,下设“智能装备”“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子基金,引导投向当地的集成电路、石墨烯等新兴产业。调整人才政策的覆盖范围、认定标准、待遇力度、企业适用性等方面,赋予高新技术企业自主评价人才权限。配套出台优秀人才及其双亲养老服务措施,培育一批人才社群………一系列人才政策,获得企业家和人才点赞。

  盼盼食品研发总监蔡金鑫作为“全国技术能手”,享受了晋江市二类人才的待遇,在医疗、子女教育、购房补贴等方面享受生活优待。他表示,对于盼盼这种传统制造型企业来说,技能人才尤为重要。“这些生活待遇帮我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工作。”晋江拿出诚意,舍得“真金白银”,补齐各类短板,把人才所需要的“巢”造好,开创了“产城人融合”新局面。

  部长点评

  晋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忠刘:近年来,晋江实施人才强市第一战略,牢固确立“产城人融合”的人才工作理念,细化产城人融合行动专项,突出产业引才,大力招引一批“高精尖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和项目;突出平台聚才,创新与大企业、大平台、大院校等合作模式,推进人才平台“落地开花”;突出服务留才,从城市环境、创业环境、人文环境等筑巢引凤,做优人才生态链条,持续优化人才生态,为晋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 陈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