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

泉港深化地校人才合作,《中国人才》刊登这一做法!

       近年来,泉港区深度融入市“人才港湾计划”,纵深推动“双创泉港”人才发展战略落地见效,创新地校合作模式和对接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为泉港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01 突出组织引领 转动“机制轴”

  聚焦地校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探索包容、运行高效的合作运行机制,凝聚地校合作发展合力。

  一是创新地校互访会晤机制。区委组织部领导定期到高校开展交流互访,对接合作事宜,有力推进地校合作深入实施,4年多来,与福州大学石化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研究院互访达到30次,合作石油化工、石墨烯、生物能源、环境生态等项目100余项,为地校合作提供强力组织保障。

泉港区委人才办、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联合举办第四届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和技术学术交流营活动

  二是建立地校智力联合机制。共同策划“福建省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方案”,合作开展“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研究”“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科研人员双向流动的机制构建”等课题,编制泉州市重点产业(新材料)转型升级路线图,为地方科学规划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泉港区委人才办、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联合举办石化产业主体专题培训班

  三是推行人才三向挂职机制。加强地校企三方联动,聘请福建联合石化和湄洲湾氯碱公司高级工程师担任区政府发展顾问、福州大学泉港石化学院化工博士作为石化产业开发顾问,构建了地校企互动、产学研融合新格局。

02 打造特色品牌 转动“引才轴”

  坚持抓常态、铸品牌,注重人才储备,有目的地引进、聚集一批高校新生代。

  一是巧用柔性借智“渠水效应”。举办“石化国际青年学者泉港行”,邀请牛津大学、海德堡大学等7家大学14名博士后、研究员参加座谈会,实地走访本益新材料、福州大学泉港石化学院等人才聚集基地,了解泉港区人才需求、人才政策,目前已有5名博士后达成落户意向。

  二是提升人才集聚“虹吸效应”。搭建青年人才引进培养新平台,建立优秀大学生实践锻炼常态化机制,每年面向省内外高校预选一批泉籍石油化工、金融等紧缺专业大学生,累积确定两批共80名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提前预约引进毕业“新生代”。

泉港区委人才办、团区委联合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实践锻炼团

  三是发挥石化品牌“头雁效应”。举办首届“高校青年人才-企事业单位”双选会,通过开展人才需求征集、发布人才需求目录、组织现场双向对接、宣传推介人才政策等活动,提供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1000多个岗位,吸引省内外500余名专业人才参加,现场达成合作意向350多个,推动高校智力和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

泉港区委人才办、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联合举办首届“高校青年人才--企事业单位”双选会

03 搭建合作通道 转动“科技轴”

  着眼产业长远发展,创新各项智力合作载体,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一是探索“项目+人才”运作模式。开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需求对接会”,征集制作涵盖200多项人才创新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的《技术需求与项目成果手册》,邀请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7所高校(科研院所)30多名专家参与,达成合作意向30多项,进一步促进人才供需对接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泉港区委人才办、区科技局联合举办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需求对接会

  二是坚持“企业+人才”对接模式。常态化开展“石化博士服务团泉港行”活动,累积邀请省内外40余名专家、博士,深入园区、企业、生产一线“会诊把脉”,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推进区域企业创新转型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石化博士服务团泉港行-深入企业一线

  三是深化“乡情+人才”合作模式。发挥对台独特优势,邀请台湾云林大学、台湾大同大学等5所高校91名专家学者和区内110多名石化领域相关单位负责人、技术骨干,开展为期7天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和技术学术交流营活动,通过开展主题学术报告、考察走访石化企业等形式,促进两岸人才技术交流合作。

04 强化产教融合 转动“培育轴”

  深化地校企人才合作共育,发挥产业高校优势,增强人才开发能力。

  一是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主动融入厦门大学与福建省九市一区地校战略合作,与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共建厦门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开展互访、项目对接、技术联合攻关、学术交流等活动,打通地方企业与高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渠道。

泉港区与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共建厦门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二是构建合作共育阵地。发挥“家门口大学”的资源优势,创办“泉港石化人才讲堂”,邀请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刘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吴立新,国家安全总局咨询专家、中国石油大学教授于达等6名专家授课,组织区内石化产业相关职能部门、石化企业负责人50余人参训;建立外派课堂制度,依托清华、浙大、哈工大等著名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合作举办10期石化产业主体专题培训班,先后向外输送培养泉港本土人才440多人次。

  三是创建定向培养营地。建立石化基础人才储备库,遴选对接一批本科以上学历在校生与联合石化、中化公司等大型石化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