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

泉州: 凝聚智力 铺致富路

泉州网8月27日讯(记者 吴宗宝 通讯员 黄颖 戴国能)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泉州市纵深推进人才“港湾计划”,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在招才引智、育才用才、惜才留才方面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做好人才工作。通过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厚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优势,让各类优秀人才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展才华、显身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目前,全市有数百名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奋战在农业农村一线。他们爱岗敬业、勤于学习、善于钻研、锐意创新、拼搏实干,练就过硬的技能本领,创造了一流业绩,为搞活一方经济、带动一方百姓作出了突出贡献。

50年来,本土专家张联财靠自己打拼,实现自己的“丰收梦”。洪宗洲摄

故事一

张联财:50年田野奔波让丰收梦照进现实

“我就想让大家能够吃饱吃好。”50多年来,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张联财致力于水稻良种培育,先后培育出多个水稻优良品种。他用自己的脚步,走出了一条科技育种的道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最开始从事水稻育种行业,是因为饿。”初中辍学后,张联财到村里的生产队劳动,吃饱饭成了他那时的梦想。1965年,生产队领导看他读过几年书,便选派他参加矮秆水稻的推广工作。在推广过程中,他发现稻种好产量就高,于是萌生了培育高产水稻,让大家都能吃饱饭的念头,从此与水稻结缘。

培育一个水稻新品种,往往需要经过10多年的试验、繁育才能通过审定。这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买种子、买仪器、租场地、建园圃、雇农机、请帮工、参加区域试验、参加鉴定评审……从1965年参加矮秆水稻推广工作起,张联财就一直不厌其烦地做着这些在他人看来吃力不讨好的活。

1994年,张联财引进了一款水稻良种,试种情况良好,就开始在码头、诗山、向阳、罗东等乡镇推广。没想到,水稻进入抽穗期时,强台风袭来,稻瘟病大面积发作,造成很多农户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农民隔三岔五上门讨要损失,最多时有数百人。夫妻俩将责任担下来,把值钱的东西都卖掉,还贷款2万多元赔给农户。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这件事总算解决了。虽然一路遭遇许多困难,但张联财从未想过放弃。他先后培育出多个水稻优良品种,其中“东联5号”已在泉州市推广100多万亩,“东联8号”在福建省优质稻评选活动中获银奖,“东联早2号”在福建省第五届地产优质米品质鉴评中荣获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授予的金奖。

为支持张联财选育良种,南安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主动靠前,帮助张联财申报各级人才、项目、平台等政策,为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张联财所创立的南安市码头东联农业科技示范场被评为南安市人才工作直接联系点、南安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

水稻推广取得成功后,张联财坚守承诺,回馈社会。几年来,他利用自家大院创办农民学校,免费培训当地农民3500多人次,发放农业科技资料一万多份;在当地选择165户农户作为服务对象开展实地技术示范,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他坚持以农促农,将培育出的优质稻种送给农户试种,并推广应用“五新”技术,指导大家在250多亩田地上应用新技术,种植优质水稻,繁育更多品种,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生产致富。农户们亲切地称呼张联财为“咱厝的袁隆平”。这些年,张联财收获了“2017年度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等20多项荣誉。

米饭的甘甜,农民的笑颜,是张联财优质稻育种工作的成果。望着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田野,他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育种工作正向着让农民“吃饱、吃好、吃健康”的方向不断迈进。

吴辉木开展茶园栽培技术培训 陈秀贞摄

故事二

吴辉木:匠心制茶促茶业转型农民增收

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泉港涂岭镇涂型村的一处山坡,一片绿油油的茶园呈现在眼前。与别的茶园不一样,这里的茶树成片生长,中间没有田坎。

“我们这里属于红土壤,含水率较低,这样种植能减少水分挥发,更有利于茶树生产。”开垦荒山、发展茶园、潜心研究……作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吴辉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茶农”的模式,吸纳周边茶农通过培训加入合作社,带动更多茶农脱贫增收。

回忆起这几十年的奋斗历程,吴辉木历历在目。21世纪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低端粗放的生产加工模式让涂岭茶叶逐渐失去市场,“当时最贵的时候一斤才30元,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许多茶农陷入困境。”

在茶农纷纷转行的时候,吴辉木却选择了坚守。“我只喜欢研究种茶,相信涂岭茶一定会受到市场欢迎。”凭借着这股韧劲,茶专业科班出身的吴辉木开始专注于改良制茶工艺,潜心提升红茶品质。经过反复摸索,他终于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涂岭红茶加工工艺,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涂岭红”红茶从粗加工向高端红茶加工转变这一路,吴辉木走了整整10年。他将能做乌龙茶的品种全部拿来做实验,制作高端红茶,由此创新推出20多个花色品种,譬如“吴辉木牌金毫”,独创跨茶类品系如“雨露”“宝石红”,满足不同口感类型消费者的需求;创建了“涂岭红”“雨石涂岭红”“吴辉木”“秀贞红”“玉笏朝天红”等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发明了一套完整的“一种涂岭辉红的加工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此外,他还不断探索,使同一品种制造的“涂岭红”红茶具有不同的风味与品格,如甜、醇、浓、稠、厚、香、韵等。

“种茶,以前都只是茶农自己在负责。这几年,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特别重视人才工作,为发展茶业、培养茶行人才做了很多努力。”为了转变茶农的观念和生产方式,吴辉木积极发挥泉州市人才政策引擎作用,在泉港区委人才办、区科技局的支持下,组织“涂岭红红茶产业人才技艺”技术培训班,免费为茶农提供茶叶的采收、加工、茶园管理等专题培训,已培训茶农176名。

为了更好地培育人才、用好人才,我市致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在泉港区委人才办、泉港区涂岭镇党委的帮助下,吴辉木发起成立涂岭红茶协会“人才之家”,定期组织茶农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扩大涂岭红茶的知名度,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此外,依托涂岭红茶协会“人才之家”,吴辉木的茶园还直接带动附近11个自然村的500多名村民就业。一个采茶季下来,农民工平均增加收入5000至6000元。

故事三

蔡和平:打通古浮紫菜养殖发展“经脉”

把目光转移到位于石狮东海岸的海边小村——古浮。

据了解,古浮村是全国最早开展紫菜人工养殖的实验基地。“古浮紫菜”是泉州石狮独具特色的海产品之一,也是当地首枚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说到“古浮紫菜”,古浮和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蔡和平最有发言权。

“以前我们的紫菜很便宜,注册地理商标之后,附加值就上来了,不仅价格翻番,而且头水紫菜也是供不应求。”蔡和平说,当时注册商标的原始想法是想有个包装,让村里的紫菜更好卖,没想到这个商标的“含金量”这么大,不仅提升了“古浮紫菜”整体知名度,每斤价格飙升到了100多元,更重要的是让“古浮紫菜”养殖户腰包更鼓了。

在成立古浮紫菜协会和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前,古浮紫菜养殖经营走的是“老套路”,养殖户间“各自为政”,成本高、抗风险能力低等特征是古浮紫菜养殖最初的写照。2010年9月19日,石狮市古浮紫菜协会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6月28日,“古浮紫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成功,实现了我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这倾注了蔡和平不少心血。之后,蔡和平又组建了古浮和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创建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并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紫菜新苗科研实验,成为一名紫菜养殖达人。

长期以来,蔡和平致力于普及和推广先进的紫菜养殖技术。他投资研发并成功试种30亩紫菜新品种“闽丰一号”,不仅让紫菜的生产周期进一步得到延长,其产量、质量也都有所提高。2013年以来,蔡和平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称号,并被福建省、泉州市授予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无论是海产品或是农产品,要努力提高机械化、产品附加值,让科技助力农业产值持续攀升,农民才能以此增收致富。”蔡和平认为,农业生产多数存在“靠天吃饭”的尴尬,但可以在种苗培育、生产技术及灾害防控方面有所作为。“政府非常支持古浮紫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走精深加工路线。”在被评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后,蔡和平可以免租入驻石狮市政府运营厂房和众创空间。近段时间,他又忙着物色合适的场所,准备尝试、推广先进的生产手段及机械化技术,“希望进一步提升古浮紫菜的产业附加值,推动古浮紫菜走向品牌之路,做大做强。”